清華美院裝潢系的學生實習,問,如果參與“尋夢民間”的系列創作,從哪里入手?我想,民間寶庫如浩瀚的大洋,剛剛步入有可能摸不著頭腦,應該從“民間俗信”開始了解吧。所謂“民間俗信”,就是我們日常約定俗成的很多的民間諺語、民間口頭禪、民間忌諱等等。一張嘴,一側耳,我們經常能夠說到、聽到,如果深入民間后,注意琢磨領會,就更多了。這里面很有意思。

比如,經常說的“七十三,八十四”,有些老人一到這個年齡就緊張,仿佛不容易邁過這個坎兒,其實這是民間里的一種演繹,孔子活到七十三、孟子活到八十四而終,有人就戲說圣人沒有邁過的坎兒,常人難以逾越。比如,喝酒時經常把酒瓶子里的酒底兒倒給自己尊敬的人,稱為“福根”,其實原來的俗語是“福根敬老、酒底避小”,是對老人的一種尊敬,至于說不給年輕人喝,是不鼓勵年輕人酗酒。了解一些“民間俗信”,也許是探索民間文化的一把鑰匙?!八仔拧本褪抢习傩盏囊环N多年形成的習慣說法,不必非得用“科學”去驗證,中國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精神”,可是“科學精神”一旦注入了現代社會,就容易一根筋地什么都放在顯微鏡下、X光前審視一番,未免多了“科學”,少了趣味!

傳統中以“3、6、9”為吉祥數字,西方則忌諱“13”,從香港傳來的“888”,都是“俗信”的一種,用不著褒誰貶誰,喜歡與不喜歡,都是自己個人的事情,圖個心理暗示的平衡,而已。至于說到創作環境里的壁畫、雕塑,由于在環境中是給大眾欣賞觀看的,就是要注意“俗信”問題,即便不是搞民間傳統題材,也要注意不能與大眾“俗信”沖突——北京西單廣場里在03年底圣誕剛過元旦將至的時候,曾經有一組雕塑矗立街頭,是幾個大碗里面插著若干雙筷子,寓意五谷豐登幸福生活吧?大家都知道,一般農村給親人上墳的時候,才這樣擺設,創作者顯然沒有“俗信”觀念,把偌大的西單廣場當成大墳場了,還是在家家喜氣洋洋過年的時刻,誰見誰晦氣惡心,后來意識到了以后匆匆拆除了。

又比如,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住宅外邊有尖利的東西沖著自己家,這屬于風水里面的事情了,但是大多數人沒有風水念頭,僅僅就是一般的“俗信”感覺,一根棍子對準眉心的滋味誰也不舒服,可是城市雕塑里就有這樣的立體構成,幾個球行體簇擁一個尖尖的柱子,直直地對準馬路對面的樓房,難怪人家反感。

另外,民間中本來就有很多愁苦怨氣,民間智慧又是無窮的,不依據環境特點、不考慮環境內容,一味地將自己的所謂藝術強行“奉獻”給大眾,本身生命力肯定是脆弱的。北京與河北的交界處,曾經浩浩蕩蕩涌現出一群大象雕塑,大象是栩栩如生,但是除了象征欣欣向榮之外,沒有絲毫的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環境藝術的規律,直到被市民命名“一片假象”并轟轟烈烈后,才勞民傷財地鏟除了···當然了,也不是說要以“民間俗信”約束創作,那就又是另外的極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