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規劃設計的黃偉文有個“網絡日記本”,去年1月至12月碼得齊整整無有遺漏,隨意抽取一節點擊瀏覽:“6月11日愉快周日”,讀之發笑。這天,黃偉文想去華僑城看展覽,兒子不愿意,問他原因,他說如果日后他有個兒子,整天帶兒子看展覽,兒子也會煩死的。于是黃偉文只好一個人踏上看展旅途,心情愉快,即便是走錯了路,多繞了點圈。在OCT當代藝術展館里,黃偉文琢磨了一把“柏拉圖和他的七種精靈”,又重逢了蔣志的兩幅攝影作品,將其“耐心看明白”,比較有趣的是,他居然巧遇了前一天在一個藝術展上玩泥巴最起勁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

女孩說畫畫和泥巴都喜歡。“六月,當代藝術展就像夏天里開放的鳳凰花那樣,擁擠而奪目”,當時的一家媒體這樣評述。一年過去,你會發現,其實絢爛繁華的何只六月,更遑論當代藝術,影像、設計、油畫、書畫、水墨、版畫等各類藝術手法及表現形式或連橫或合縱或輪流或交織,在2006年在深圳集合成一場視覺藝術的盛宴,這場盛宴因為公眾而成就了意義。
黃專說自己很受感動。作為一個生活在別處的視覺藝術的策展人,這一年來他在深圳策劃了五場展覽,從年初的“亞洲交通展·視覺隧道”至年末的“中國20世紀80年代現代藝術紀念展”,他的一個明顯的感受是來自公眾和傳媒的民間性關注正在穩步上升。五月第三個星期四的早晨,坐上西去的地鐵,在僑城東、華僑城、世界之窗站下車的人流猝不及防地與當代藝術迎面相遇。
三位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的大型原創油畫出現在地鐵站的出口,面朝公眾,春暖花開,此舉標志著當代藝術第一次進入公共空間。對于“地鐵美術館”的策劃理念,黃專的構想是在15個地鐵站里面做永久性的流動美術館,定期更換主題,成為一間真正的地鐵藝術機構。
地鐵注定要成為公眾的藝術空間。12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地鐵人流量最大的大劇院站和世界之窗站,一項名為“地鐵有畫看”的實驗畫展啟動,來自深圳六區的60位本土青年美術家拿出300件作品首次在地鐵與公眾面對面。市文聯主席董小明表示,今后還有可能在更多地鐵站鋪開這類藝術活動。一直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何香凝美術館今年推出的《復制的偶像》、《消失的家園》、《我們是幸福的犧牲品》、《新視角06:現代代的成人禮》等一系列當代藝術展讓人應接不暇,更有面向青少年兒童進行藝術教育的《藝術游戲——一次當代藝術的能動體驗》;
側重于傳統繪畫藝術研究的關山月美術館則以黃賓虹與關山月的畫展及中韓水墨藝術交流展等構建了一個傳統藝術的視覺空間。今年建館30周年的深圳美術館更是將館藏精品悉數展出,上百幅當代油畫藝術精品,還包括在藝術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天價藝術品讓市民一飽眼福。年底,一場水墨國際雙年展又將各大美術場館裝點成水墨的世界。在來來去去,由名家、大家構筑的藝術盛宴里,深圳本土藝術群體正以不容忽視與錯過的態勢展示自己的力量。9月20日至10月15日,以“關注本土”為學術定位的深圳美術館推出了《吾城吾鄉——深圳紀實攝影七人展》,本土紀實攝影首次走進了專業美術館。
據稱這種整體實力的顯現有利于整合深圳攝影資源,形成更大影響。年中揭幕的《界內界外——2006年深圳雕塑院當代藝術展》,高舉“本土”的旗幟,展出了30位以深圳本土為主的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在國內同領域中赫赫有名的領軍人物,如張達利、畢學鋒、楊振、楊延康、左力、余海波、亞牛、蔣志、楊勇等。展覽的作品涉及到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平面設計、裝置等形式,可謂是深圳當代藝術的一個有代表性的縮影。“深圳這么多高水平的藝術展必然帶動文化消費”,雅昌董事長萬捷如是表述他對深圳去年藝術展紅火的感觸。
雅昌從深圳傳統印刷起家,在文化藝術產業運作中獨樹一幟“雅昌模式”,日前成功進駐上海,以深圳、北京、上海三位一體完成全國藝術市場戰略版圖的布局。今年在文博會期間問世的雅昌藝術館在藝術資源上可謂得天獨厚。對普通市民來說它是繼深圳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之后,又一個承擔一定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藝術機構。價值1.5萬元人民幣的藝術珍品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包括齊白石、吳冠中、王汔東、韓美林等當代名家畫作近二百件。
雅昌藝術館另一大目標是做一家真正的畫廊,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代理制,為藝術家、收藏者、藝術機構打造一個交流、交易的服務平臺。萬捷坦承深圳藝術品市場并不樂觀,收藏的氛圍還有待營造,但是各行業對藝術的關注正在升溫,他的周邊就有不少開始熱衷于收藏的企業家,他相信深圳的藝術市場會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