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洛陽多云、間斷中雨,盛夏中難得的涼爽,許國發走進《河洛風》編輯部。記者注意到,他梳了個馬尾辮,長發從他前額向后梳攏,在后頸部結成一束,然后隨意地飄拂在后肩,頗有藝術家的風度。許國發何許人,一問,他就是中國文化藝術網福建站站長。聽人說,梳馬尾辮的男子比較有個性。
果不其然,記者和許國發一經接觸,確實有這種感覺。作為中國藝術家聯合會會員的許國發,他的繪畫才能在初二已顯山露水,并在家鄉莆田縣參賽中獲得二等獎;由于文化課不太好,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繪畫,但他表面上應付,暗里一直都在做著藝術家夢。就在他代表莆田縣參加莆田市中學生素描大賽的前夜還和家里人爭論不休,參賽結果下來了,他得了一等獎,家里人在為他高興的同時,也不再反對他喜歡的繪畫了。
許國發與《中國雕塑》主編、著名策展人唐堯(右二)、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右一)在雕塑研討會上。這就是年輕80后的許國發,認準的事他一定會堅持做下去。許國發初中畢業后選擇了福州工藝美術技術學校,繼續他的藝術家夢想。在校期間,他的藝術修養和才能進一步提高,和另外6名同學合作,創作了反映校園生活的《校園雕塑》,現在還立在校園內,也算是對許國發所學繪畫、雕塑專業知識的認可吧。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
帶著小試牛刀成功后的喜悅,2004年許國發從福州工藝美術技術學校畢業,開啟了他的藝術人生之路。畢業后的幾年里,許國發一直都以他雕塑專業的特長在社會上打拼,偶有斬獲,但都不是他理想中的作品,直到2008年,他和臺灣藝術家李永裕費時1個多月,合作完成浮雕《臺灣艾利臺風紀念碑》,感覺自己的藝術人生充實了許多。作品表達了臺灣軍民和臺風搏斗,不懼艱險的精神,許國發認為他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普通人的記憶中,雕塑作品大多是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或許很少有人見過食用菌雕塑。
2010年,他與人合作,為古田博物館創作的《食用菌生產過程場景》組雕,用時近2個月完成。你看那猴頭菇、茶樹菇、杏鮑菇等等,和食用菌等比例大小,栩栩如生,幾能亂真,受到古田博物館和參觀者的好評。2010年的5月18日,許國發與人合作,以圓雕《滴水石穿》參加福建經貿交易會——海峽版權(創意)產業精品博覽交易會獲優秀獎。
作品造型為一水滴狀,淺顯易懂,寓意深刻。許國發在做雕塑的同時,他把雕塑和軟裝結合起來,嘗試軟裝領域的開拓。2011年許國發成為福建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的一名會員,又嘗試雕塑與漆畫的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藝術理念,并有作品進入市場。
這兩項嘗試仍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有專家指出,一個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收藏者一定是由藝術愛好者組成的,而目前大量進入市場中的卻是投機者——他們所看中的不是藝術價值,而是藝術品升值能帶來的回報。由于贗品泛濫,真偽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藝術品市場良性發展的瓶頸。眼下,許國發又與人合作,準備完善推廣一度被冷落的藝術品防偽芯片“RFID電子標簽技術”,這是一種基于計算機顯微識別技術的防偽手段:在一塊芯片中,記錄了創作者、時間、尺寸、印章以及畫面細節等,利用一種特殊的閱讀器,便能在電腦屏幕上讀出這些內容并藉此判斷真偽。
許國發要把這項技術推廣開來,他看重的是這里邊潛在的商業機會。路漫漫其修遠兮。許國發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特別是這次金石拓片的題跋書法代表了曾宓先生壯士斷腕、涉險求索的膽氣、才氣、真氣、奮進、勇往直前。許國發:1987年10月生于莆田。2004年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技術學校。
雕塑專業。